- 更新至07集
宋茜,丁禹兮,付辛博,陳喬恩,梁雪峯,曹駿,周潔瓊,周大爲,丁嘉文,李歡,黃日瑩,孫藝寧,馬昊,徐沐嬋,安悅溪,韓云云,張天陽,王森,赫雷,馬夢唯,姜卓君,趙詩意,邵偉桐,丁映智,郎鵬,方曉莉,梁睿瓏
- 更新至17集
成毅,李一桐,郭俊辰,張智堯,譚凱,範明,常華森,張凱瑩,何瑞賢,佟夢實,加奈那,王弘毅,毛曉慧,盧靖姍,晏雲璟
- 更新至第18集
羅雲熙,肖順堯,敖子逸,方逸倫,包上恩,陳瑤,林允,徐正溪,王以綸,謝彬彬,姜貞羽,白澍,李家豪,楊仕澤,常華森,夏之光,張芷溪,王駕麟,娃爾,歐米德,圻夏夏,邱心志,張峻寧,王子睿,修慶,崔鵬,盧星宇,劉昱晗,張壘,陳博豪,杜雨宸,侯桐江,李菲,李奕臻,白海濤,趙詩意,艾米,李沐妍,鍾雷,薛八一,鄧孝慈,鄧靖弘,鐘鳴,王一鈞,穆樂恩,程濤,王泊文,秦曉軒,於散·阿巴拜科日,賈宗超,王柏安
- 更新至第26集
龔俊,彭小苒,喬振宇,常華森,楊雨潼,孔雪兒,章時安,耿樂,張鐸,侯長榮,張睿,黑子,言傑,趙子琪,郭軍,沈保平,劉昱晗,聶子皓,張維娜,白澍,黃毅,李岱昆,曹煜辰,戴景耀,李晨浩,郭迦南,嚴屹寬,夏之光,代露娃
- 已完結
張彬彬,毛曉彤,劉丹,邵峯,石雲鵬,楊雨希,於濱,陸忠,陳雅熙,馬小茜,馬雅舒,王藝禪,馮暉,佟悅,王冠,範近輪
- 16集全
黃軒,李庚希,張哲華,白宇帆,尹昉,姜珮瑤,徐奧俊
- 已完結
王影璐,李昀銳,昌隆,馮嘉怡,隋俊波,董思怡,扈帷,韓陌,劉鈞,倪虹潔,管雲鵬
- 36集
侯明昊,盧昱曉,餘承恩,鶴男,全伊倫,朱麗嵐,潘珺雅,胡耘豪,林江國,鄧孝慈,鹿騏,於垚
- 38集全
李沁,陳哲遠,夏夢,陳鶴一,左葉,秦天宇,辛凱麗,張珹朗,盛英豪,王子騰,田廣宇
- 32集全
趙露思,陳偉霆,萬鵬,唐曉天,管梓淨,鍾雅婷,王伊瑤,許亞軍,溫崢嶸,範世錡,馮暉,劉敏
- 更新至40集
成毅,古力娜扎,李凱馨,徐振軒,劉夢芮,丁笑瀅,張峻寧,張曉晨,丁勇岱,胡可,邱心志,曹翠芬,陳鈺琪,呂頌賢,趙華爲,肖燕,楊晉恆,佟夢實,李欣澤,何中華,賀剛,錢泳辰,朱亞英,馬秋子,張智霖,楊麗菁,李俊逸,程相,王靖,張赫,杜俊澤,王奕珵,林澤輝,張禕格,林嘉慧,陳熹熹 ,魏巍
- 38集全
熱依扎,楊祐寧,茅子俊,柴碧雲,唐曾,宣言,章珈悅,塗松巖,邵峯,車永莉,鞏崢,丁勇岱,李勤勤,翟小興,張亮,林鵬,趙燕國彰,劉濤,張英,代高政
- 18集全
吳鎮宇,曹磊,徐振軒,程相,孫葛川野,李沐宸,馬京京
- 更新至22集
陳瑤,全伊倫,何奉天,蔡卓音,姚卓君,李楷文,張媛鈺
- 16集全
白敬亭,文詠珊,宋洋,劉奕君,茱蒂蒙·瓊查容蘇因,張柏嘉,韓立,宋家騰,田雷,曹陽明珠,陳保元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境地,西方列強不斷進行侵略和恫嚇,1856年英法兩國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王朝更是國力日衰。面對列強的威脅,朝廷中以恭親王奕訢爲首的改革派提出開展洋務運動,走富國強兵之路。
1866年,以左宗棠、沈葆楨爲代表的改革派和以慈禧太后、倭仁爲代表的保守派進行了反覆、激烈的鬥爭,他們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福州馬尾建造了造船廠,開設了船政學堂,造出我國第一艘具有當年先進水平輪船,培養出我國第一代海軍。
32集電視劇《船政風雲》真實地再現了這一階段的歷史,謳歌了左宗棠、沈葆楨等一批愛國者的歷史功績,突出表現了人民羣衆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一主題,以及人民羣衆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人民羣衆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1866年春左宗棠就在福州設廠造船一事給朝廷上書,慈禧太后在恭親王奕訢的力勸下同意左宗棠在福州設廠造船。8月,左宗棠親至福州,購買民田200多畝做爲廠基,又聘請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爲正、副監督。正當籌備工作緊張進行時,清政府調左宗棠任陝甘總督,去西安鎮壓捻軍起義。突然的變化使處於初創階段的船政局工程面臨夭折的危險,左宗棠表示決不半途而廢,他向清廷保舉原江西巡撫沈葆楨出任“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上任後積極籌備造船廠,設立船政學堂,以培養自己的造船工程師和海軍軍官;設置船政衙門,總理船政事務。面對來自至上而下守舊勢力的干擾、破壞,英桂、沈葆楨等船政官員團結一致,共同奮鬥,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爲了懲治以閩浙總督吳棠、布政使鄧延楠等反對船政的貪官,沈葆楨果斷處決了吳、鄧的下屬蘇利和李有才,達到了以儆效尤的效果。洋監工日意格帶領十幾位專家和技工到來,馬尾船廠正式開工造船。1869年第一艘具有先進水平的兵商兩用輪船——萬年清號成功下水,實現了船政大業。
沈葆楨拒絕了法國人駕駛輪船出海試航的要挾,親自帶領船政學堂培養的第一批中國未來的海軍軍官,登上“萬年清”隨船試航。並委託吳大廷隨船北上天津衛接受朝廷檢閱。
由於船政超支較多,沈葆楨奏請朝廷追加撥款,朝廷批准。沈頂住保守派壓力,擴大造船廠,增加學堂,在合同期內共造各種兵船、商船15艘,爲中國之最。
1874年5月,日本中將西鄉從道下令路軍少將谷干城、海軍少將赤松則良率兵在臺灣南端登陸。以強大的火力逼迫當地牡丹社投降,被打得狼狽後撤。由於漢奸的出賣,阿祿酋長不幸中彈犧牲。當地百姓化整爲零,藏在密林中打擊倭寇。1874年6月沈葆楨率領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出兵臺灣。沈到臺後,確定了“驅倭撫番”的大計。他爲安平炮臺題寫了“億載金城”四個大字。就在沈葆楨一切部署完畢,等待向日寇發起致命一擊時,收到了中日簽訂的《北京條約》,沈等官員悲痛萬分。倭寇從臺灣撤退後,沈葆楨制定了“開山撫番”的方針,開山修路,移風易俗,建設臺灣、保衛臺灣,逐漸實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爲了學習西方各國的造船技術和駕船經驗,朝廷批准船政學堂畢業生分別赴英、法等國學習。嚴崇光、劉步蟾等學成回國後都成爲清政府海軍骨幹。
1884年7月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船闖入福建馬尾港,利士比親率四艘法艦駛往基隆,發起攻擊。清政府急召劉銘傳受命,加以巡撫全權督辦臺灣事務。劉銘傳欣然受命,渡海抵達臺灣,籌謀抗擊法軍,取得重大勝利。朝廷給於他們獎勵。藉口“基隆事件” 法國政府向清政府下達了最後通牒。8月23日下午法艦向中國軍艦發動襲擊,士兵臨危不懼奮勇還擊。由於李鴻章妥協退讓,不許“輕言戰事”,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不做戒備,還禁止軍艦移動,使福建水師損失慘重。慈禧太后對馬江之戰11艘兵船損失和上千人傷亡的慘狀傷感不已。面對法國人的囂張氣焰毅然決定對法宣戰。授以左宗棠爲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孤拔命令利士比率八艘戰艦向基隆發起猛攻,劉銘傳作出“撤基援滬”決策,取得了有名的“滬尾大捷”。左宗棠率五千人馬進入福建。他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偷渡計,使援軍安全抵臺,在劉銘傳指揮下粉碎了法國遠東艦隊侵臺的夢想。孤拔親率法遠東艦隊從基隆撤退後佔領澎湖羣島身染赤痢去世。
左宗棠表示,爲了讓子孫後代永遠不忘船政魂魄,一定要建造馬江昭忠寺,將所有將士的英名刻碑留存。但當他看到屈辱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氣得頓時口吐鮮血,病逝福州。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及衆鄉親爲紀念馬江之戰建成昭忠祠,他們向烈士墓行大禮,祭奠烈士英魂。